森林守護者故事—從「伐木者」蛻變為「本土兩爬專家」

華夏大地

「同樣是待在山上,以前砍樹只為了賺錢,現在在保護區工作為了保護森林。以前以為在保護區工作只是巡巡山,沒想到現在竟然有機會在全國學術研討會上做學術報告!」

——楊申品(護林員)

在雲南省和緬甸交界地區的高黎貢山,楊申品走在日常的巡護路上,沒想到以前在山上幫老闆砍伐樹木的他,現在卻在保護區工作保護森林;更沒有想到只有初中學歷的他,還能與科研人員合力發現兩棲類新物種——騰衝擬髭蟾,並在甘肅省蘭州大學召開的中國動物學會兩棲爬行動物學分會2018年學術研討會上,向近兩百名與會學者和保育同仁進行學術報告。


申品向與會人員進行「騰衝擬髭蟾繁殖生態學研究」的匯報。

也許你會好奇,一名初中學歷的護林員怎麼會在一個全國學術會議上做報告?人才培育,尤其是對保護區前線護林員的培訓,一直是本園保育工作中重要的一環。我們希望透過提供各種培訓機會,提升護林員的專業知識外,亦令他們能從心底裡愛護大自然,逐漸成為真正的保育人士。有些經過培訓的護林員更成爲了「本土專家」,直接參與保護區的科研工作。

昔日的「伐木工」

和村裡大多數壯丁一樣,家在騰衝界頭鄉的申品在2004年讀完初中就出外打工了,而他的第一份工作,就是在離家不遠的緬甸邊境當伐木工,替木材商人砍伐樹木。那個時候的緬甸保護森林的力度非常薄弱,許多中國的木材商人僱用邊境地區的中國人去緬甸砍伐大量珍稀的樹木,再運回境內出售。「那時候,紅豆杉的價格比較好,可以賣到幾萬元(人民幣)一棵,但是我們一隊4、5個人一共只分得到一千多元。」他記憶最深刻的,是在2005年的雨季發生了山洪暴發,造成了嚴重的人命傷亡。「具體數字不清楚,但是在我家附近便有兩家人受災,其中一家七口,只剩下一人;另一家六口,只剩下三人。如果森林沒有被破壞,山洪引致的意外就不會那麼嚴重,也不會那麼多的死傷。」


緬甸被砍光的山坡。

今天的「護林者」 

2007年,因為在家附近找到裝潢的工作,所以申品辭掉伐木的工作回到家鄉;但工作了十個月,還是失業了。2008年對於申品來說算是最迷茫的一年,他嘗試回到伐木的工作,也嘗試到山東省和廣東省的大城市打工,可是還是無法安定下來。「城市很嘈雜,我還是喜歡在山裡,安安靜靜的。後來剛好在家附近的騰衝分局請人,我就去報名了。」於是在2009年7月,申品加入了雲南省高黎貢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保山管理局騰衝分局,成為大塘保護站的一名護林員,從「伐木者」蜕變成「森林守護者」。現在,剛過而立之年的他,已經守護了家鄉的森林接近十年了。


攀山涉水已成申品和其他前線護林員的日常一部份。

與「兩爬」的緣份

可能自小便經常在溪流和田裡捉青蛙和蛇,申品對兩棲及爬行動物情有獨鍾,他還經常主動參與在騰衝進行的兩棲爬行動物調查。在申品第一次與本園中國保育部(KCC)的生態學家進行野外考察時,便告訴我們很多他所知道的當地兩棲爬行動物,而且都是根據他的親身經歴,而非道聽途説;所以,這個勤奮、老實又好學的小伙子很快就被團隊所注意,往後每次有野外考察的機會,申品都會被安排參加,累積知識和經驗。現在他基本能夠準確識別約50種當地的兩棲爬行動物了。


本園編製的高黎貢山野外圖鑑是護林員考察的重要工具書之一。


2017年,本園資助申品到海南省霸王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參與野外考察。

合力發現新物種

此前在騰衝大塘進行考察時,KCC考察隊在溪流邊聽到一種非常奇怪的青蛙叫聲,可惜一直未能發現其踪影。當考察隊與申品交流的時候,他想起以前在溪流邊看過一種樣子十分古怪的蛙類,牠會在溪流邊的石頭底下產卵;經過種種的對照,考察隊相信他所說的蛙很大可能正是那種神秘蛙類。於是在2015年3月,申品帶著考察隊前往他之前見過這種蛙的地方尋找。終於,大家在溪流邊的灌叢底下,找到了這種埋藏在落葉層中難以被發現的動物;之後更確認了牠是一種未知的科學新種。次年,本園發表學術文章把牠命名為「騰衝擬髭蟾Leptobrachium tengchongense」,而整個發現過程亦被記載在本園的紀錄片「雲端花園」中。申品在這次重要的發現中扮演了舉足輕重的角色。


有賴於申品的協助,騰衝擬髭蟾才被人所認識;淺藍綠色的虹膜上部是騰衝擬髭蟾的一大特徵。


申品需要在野外量度蛙類的型態特徵。

辛勞的背後

「其實,師傅(申品對本園兩爬學家楊劍煥的稱呼)叫我獨立完成關於騰衝擬髭蟾的繁殖生態野外調查時,我一開始是擔心的,因為第一次自己一個人做這麼嚴謹的科學考察。不過,師傅一直在指導我,我都不擔心了,一心只想把工作做好。」申品利用工餘的時間上山進行調查,從下午6:30進入林子,到凌晨12點多出來,在2017年2月至 5月期間(騰衝擬髭蟾的繁殖季節)每隔三天做一次調查。

努力的成果

整整四個月的調查,申品順利完成調查工作並收集到寶貴的野外資料。當知道自己的考察成果獲得騰衝分局領導和本園生態學家的肯定,更被我們資助參加今年在蘭州大學召開的《中國動物學會兩棲爬行動物學會分會》時,申品的心情十分激動,同時也感受到不少壓力。「壓力肯定有,這畢竟是全國性的學術大會,怕自己會講得不好。」在會議前一個月申品已開始準備以「騰衝擬髭蟾繁殖生態學」為題的學術報告,「在家練習和與師傅練習時都會超時,不過幸好師傅很有耐性,一直到會議前幾天也幫我練習,上台講的時候心跳不那麼快。不過在問答環節的時候沒有回答好,之後不停回想應該怎樣回答會比較好。」楊申品對當時的情景仍然記憶猶新,而且學習欲很強。


本園的兩爬學家楊劍煥(左)、楊申品(中)及另一位本園資助的海南鸚哥嶺保護區護林員(右)一起到蘭州大學參加今年的全國兩棲爬行動物學會年會。

學習的榜樣

看到兒子對大自然的好奇心,申品一臉驕傲。「現在,我六歲的兒子已經常翻閱我珍藏的圖鑑,我怕被他弄壞,小心放在櫃子裡。過幾天孩子又拿出來看,還問我是甚麼物種,在哪裡可以看到。有一次,孩子在晚上聽到特別的叫聲,叫我帶他出去看。我們拿著電筒,在農田裡找到一隻田蛙,孩子很興奮,還約我以後要經常帶他一起去看青蛙呢!」

護林員是一份走在最前線的工作,他們有最多的機會獲取第一手的野外資料。除了讓他們做好巡山護林的本職工作,為參觀保護區的人做嚮導外,護林員也可以通過自身的努力學習,而成為某方面的本土專家,甚至能夠獨立去做一些基礎性的科學研究。這除了要靠護林員自身的主動性和努力外,保護區管理層及其它合作機構也要在適當的時候提供機會,讓他們成為科學研究的重要力量。

延伸閱讀:

Yang, J. H., Wang, Y. Y., Chen, G. L., & Rao, D. Q. (2016) A new species of the genus Leptolalax (Anura: Megophryidae) from Mt. Gaoligongshan of western Yunnan Province, China. Zootaxa 4088(3): 379-3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