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考「獺」

華夏大地

在認識水獺之前,一個合格的動物保護者要先讀懂所研究的物種名字。很多人都會誤讀水獺為水「賴」,其實正確廣東話讀音為水「刷」,而普通話與水「塔」同音。

物種識別,是一項野生動物保護工作者理應具備的基礎技能。

但不論是在哪個類群,總有一些長相極為相似的物種讓你痛恨分類學的存在。然而,當你耐下心來學習與觀察,往往又能體會到相似之中的差異,識別這些疑難類群變成了興奮的挑戰。

今天,我們就來挑戰一下中國獸類識別的難點之一,水獺!

中國分佈有三種水獺,分別是歐亞水獺 Lutra lutra、亞洲小爪水獺Aonyx cinereus以及江獺Lutrogale perspicillata。種類不多,但可千萬不要以為識別牠們很輕鬆!就在不久前,一批研究江獺的學者用分子技術分析了位於芝加哥、巴黎、維也納三個知名自然博物館中五件標寫為江獺的標本,結果卻讓人驚訝;他們發現標本中有兩隻實際為亞洲小爪水獺,一隻為歐亞水獺,一隻為非洲小爪水獺(Aonyx capensis),然而沒有一隻是江獺(Barbanera et al. 2016)!

所以,即使是博物館中的專業人員,對著一具擺在面前的標本也難免將各種水獺混淆,何況只靠野外驚鴻一瞥,或一張紅外照片(註:使用紅外相機拍攝而成的照片,常使用於野外考察,作為考察成果的重要證據)呢!

下面,讓我們正式迎接挑戰,看看如何更精確地識別水獺。

形態

首先來說說形態,如果我們能夠看到實體動物,對體型大小的判別是識別水獺的首要參考。特別是中國分佈有全世界體型最小的亞洲小爪水獺,又有亞洲體型最大的江獺。讓我們在下圖裡感受一下他們體型上的差別吧(體重、體長與尾長資料參考高耀亭等 1987)。需要特別指出的是,重量的資料往往比起長度更為重要,尤其是在訪問調查中,被訪問的村民或漁民往往只能說出水獺有多少斤(註:中國內地常用的重量單位,1斤 = 0.5公斤 = 1.1磅),而不是它有多大或多長。(經常看到一些學生在做訪問調查時誠懇地去描述或是詢問各種動物的體長,總是搞到村民一臉茫然,好似被問到「嘿,恭喜你家喜得貴子,請問生下來有多少釐米長啊…」)
 


體型大小固然重要,但是當動物距離觀測者很遠很遠,或者你只是看到水獺的照片時,我們往往無法準確判斷大小。那麼我們靠什麼來識別牠們呢?頭型與尾型是首先應該注意的。歐亞水獺擁有扁平的頭部,尾巴較圓;而江獺與小爪水獺的頭部短圓,尾巴扁闊。

頭型比較 

尾型比較

當然,如果你足夠幸運到可以近距離觀察水獺,那麼可以重點看看牠的鼻子,因為鼻頭的形狀被認為是識別水獺最可靠的特徵之一。水獺科物種有著難以言狀的鼻型多樣性,中國三種水獺識別重點是:歐亞水獺的鼻頭無毛區域比較方,且上下凸起很明顯。而江獺與亞洲小爪水獺的鼻頭無毛區域扁平,上下凸出不明顯。

鼻型比較

按照我的個人經驗,從鼻型上識別出歐亞水獺還是較為有效的,但江獺和亞洲小爪水獺的鼻型其實非常相似,除非與水獺近距離凝望,否則很難看出差別。幸好我們還可以看爪子。為了更有效的在石縫等狹窄區域裡探測到牠們最喜愛吃的螃蟹,小爪水獺的手指細長而趾爪退化,幾乎已經看不到。而不論是歐亞水獺或是江獺,指上都會有很明顯的爪,以便於牠們抓水裡滑溜溜的大魚。 

爪子比較

分佈與生境

瞭解物種的分佈與生境偏好,也是降低物種識別難度的有效手段。中國大部分地區只有歐亞水獺的分佈,根本不會有什麼物種識別上的煩惱,但在中國南部,情況就會複雜一些,我們尚不清楚小爪水獺在中國分佈的界限,更不知道江獺目前在中國的狀況。在中國雲南省邊陲的部分跨國流域,曾經同域分佈以上三種水獺,但由於缺乏深入調查,現在是否還有這樣的盛況尚待考證。

生境方面,歐亞水獺適應力最強,無論高原或低地的河流湖泊、溪流沼澤以及海岸地帶,只要魚多的濕地基本都有可能見到它的身影。江獺則更喜歡平緩的大江河以及水產資源豐富的河口紅樹林。亞洲小爪水獺在中國只記錄於山區溪流,但在東南亞也可生活在平原地區,甚至農田附近。

食性

水獺總是將糞便排泄在顯而易見的地方,十分便於研究人員尋找並對其進行分析,所以,在很多國家(不含中國),水獺的食性也算是被研究得比較透徹。歐亞水獺和江獺主要捕食底棲性魚類,江獺捉的魚體型上比起歐亞水獺捉的一般會大一些。而亞洲小爪水獺特殊一些,牠主要吃螃蟹。如果想快速判斷調查區域裡隱秘的水獺種類,不妨多看一下牠們的糞便,觀察糞便中到底是富含魚骨還是細碎的螃蟹殼。

糞便

除了上述形態特徵、分佈、生境以及食性上的差異,我們還可以借助更多細節幫助我們識別物種,例如,歐亞水獺喜歡獨來獨往,而江獺與小爪水獺更喜歡群居;如果你在南方地區看到或拍到成群的水獺,那麼就要認真考慮是否發現了江獺或小爪水獺。

總而言之,綜合考慮各種資訊,是識別疑難物種的關鍵。

撰文:李飛(嘉道理中國保育部    自然保育主任)

 

參考文獻:

Barbanera, F., Moretti, B., Guerrini, M., Al-Sheikhly, O. F., & Forcina, G. (2016). Investigation of ancient DNA to enhance natural history museum collections: Misidentification of smooth-coated otter (Lutrogale perspicillata) specimens across multiple museums. Belgian Journal of Zoology, 146(2), 101–112.

Li, F., & Chan, B. P. L. (2017). Past and present: the status and distribution of otters (Carnivora: Lutrinae) in China. Oryx, 1–8. https://doi.org/10.1017/S0030605317000400

高耀亭,汪松,張曼麗,葉宗耀,周嘉謫,馬逸清,吳家炎, 鄭永烈,郭方正, 徐龍輝,彭鴻綬, 王應祥, 盛和林,李承忠, 傅毅遠 (1987) 中國動物志 獸綱 第八卷 食肉目。 科學出版社,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