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自然瑰寶:嘉道理農場暨植物園的七種值得注意的植物
在嘉道理農場暨植物園,我們致力於繁殖、保育、展示和復育香港的原生植物物種。我們結合科學和園藝,並涵蓋至不同種類的珍稀及瀕危物種,以展示本地豐富的生物多樣性。在這篇網誌中,我們將重點介紹園內七種值得注意的植物,在一年間每種植物開花和結果的時間各有不同。
二色石豆蘭 (Bulbophyllum bicolor)花期:四月至五月 在野外,二色石豆蘭為附生(意指依附在另一棵植物表面生長)和岩生(意指附著於岩石或崖壁上生長)的蘭花,該物種在越南和老撾已瀕危滅絕,目前僅存於香港及鄰近的華南地區(廣東和廣西省),野外群落數目更少於 20,因而被列為全球極度瀕危的蘭花。 二色石豆蘭正面臨非法採摘和生境退化等威脅,導致種群寥落分散和遺傳多樣性喪失,本園的研究發現,二色石豆蘭只要透過一種特定的雙翅目蠅在兩個帶有不同基因的個體間協助傳播花粉便能成功結實。 鑒於這種特殊的生態關係,香港範圍內任何一個細小、孤立和基因多樣性貧乏的群落,自然成功結實的概率幾乎是零。故此,本園的生態學家透過在帶不同基因的植株間進行人工授粉,結出的果實會在實驗室透過人工繁育把種子培育成健康和基因多樣化的後代。這些植物已被重新放歸至野外,防止其種群數量進一步減少,甚至滅絕。 幾經艱辛,二色石豆蘭的幼苗已經成功在本園數個地方落戶,包括葛先生花園和蘭花谷。今個夏天,親臨本園你便可以近距離觀察這種令人讚嘆的物種,同時亦是香港植物保育界的象徵標誌! |
唇柱苣苔 (Primulina dryas)花期:五月至二月 唇柱苣苔生長於濕潤的環境,常見於香港和部份廣東地區的潮濕懸崖,以及溪流和峽谷中滿佈青苔的大型岩石上。花朵的管狀結構由花冠筒(由融合的花瓣構成)和兩條能育雄蕊組成。花冠下唇處生有兩條顯著的金黃色條狀蜜標,這些蜜標不僅具有引導蜜蜂準確降落的功能,更在唇柱苣苔的授粉過程中扮演著關鍵角色。 唇柱苣苔易於繁殖,除了用種子培植,亦可通過葉片扦插進行繁殖。唇柱苣苔與觀賞價值高的非洲紫羅蘭同屬苦苣苔科的,它們常見於園藝培育及室內種植,包括盆栽、花園和溫室等,深受人們喜愛。 |
紫紋兜蘭 (Paphiopedilum purpuratum)花期:十月至一月 這種脫俗的植物生長於森林山坡斑駁的陽光下,靠近溪澗既潮濕且腐殖質豐富的岩石縫隙中。紫紋兜蘭僅存於東南亞和越南北部,當東北季候風開始吹起,筆直披毛的花葶會長出一朵帶紫白色條紋的扇狀花朵,由一對疣狀的、水平伸展的花瓣和一個像倒轉頭盔般的深囊組成。其學名的種加詞 ‘purpuratum’ 有「深紫色的」的意思,而中文名字「紫紋兜蘭」因兜狀的唇瓣上長有紫色網紋而得名,是香港唯一原生的兜蘭屬蘭花,屬亞熱帶兜蘭屬中的一員,該屬約有 80 個物種,分佈於印度和華南地區,至馬來群島和新幾內亞。 當你仔細觀察野外開花的植株,會發現黃綠色的盾形雄蕊(退化雄蕊)位於花朵的中間。而花瓣上有深紫色疣狀物,偽裝成蚜蟲群落,當雌性的食蚜蠅為幼蟲找尋食物時,會被紫紋兜蘭的花瓣吸引,誤以為是適合產卵的地方。過程中,食蚜蠅會滑落唇瓣的深囊內,囊內無數細小向下生長的絨毛會防止食蚜蠅逃脫。牠們只能從雄蕊後方兩個開口的其中一邊離開,並且必須觸碰蘭花上的花粉塊才能通過,而花粉會黏附在食蚜蠅的身上。帶著花粉的食蚜蠅如再被另一株偽裝的紫紋兜蘭吸引,花粉會黏在新一株蘭花的柱頭上,從而協助完成異花授粉繁衍。這浪費食蚜蠅的時間和精力,但的確是一個巧妙且狡猾的機制! 受到非法採挖和生境破壞影響,紫紋兜蘭的野生群落數目日漸遞減,不幸的是該物種在香港至今仍是盜賊的目標,因而被國際自然保育聯盟列為「極度瀕危」物種。 |
木蓮 (Magnolia fordiana)花期:五月 這種高貴優雅的大型常綠喬木原生於中國中南部和越南北部的山林間。在香港,它棲息於遠離塵囂的幽深山谷,多見於高海拔處。當五月春暖花開之際,木蘭的枝梢綻放出飽滿渾圓的奶白色花朵,姿態典雅,沁人心脾。此物種屬於木蘭科,被視為開花植物史上的珍貴原始代表,因此了解其生態與分類學,有助更完整地拼湊所有植物的演化圖譜。其中文名稱正反映了它在這古老植物譜系中的特徵。 細察木蘭的花朵,會發現它們擁有六片或更多的花被片,而非明顯分化的萼片與花瓣。其雄蕊與雌蕊以螺旋形式嵌入中央的圓錐形花托中。木蘭科的另一個獨特標記是枝條上清晰可見的環狀托葉痕——這些環痕是在保護新葉的托葉脫落後形成的,每一道痕都標記著新葉萌發的位置。 野外的木蘭可傲然挺立至 20 至 25 米高,堪稱香港原生大樹中的佼佼者。授粉後,其雌蕊群會漸漸發育成棕褐色的蓇葖果。由於其罕見珍貴的特性,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將木蘭收錄於《香港稀有及珍貴植物》參考書中。值得一提的是,所有木蘭科植物均受《林務規例》(第96章附例)保護。 |
白花油麻藤 (Mucuna birdwoodiana)花期:二月下旬至四月上旬 白花油麻藤是一種攀緣植物,以其獨特的下垂花序而聞名,每朵花宛如一隻小型麻雀,因而亦被稱為「禾雀花」。它粗壯的木質莖部扎根土壤,卻能攀爬樹幹枝椏,從一棵樹冠蔓延至另一棵。花期來臨時,莖幹上迸發出眾多花序,數百朵淡黃綠色花朵在樹冠下高低錯落地懸垂,形成壯觀景象。它們螢光般的色澤與濃烈氣味,吸引著各種野生動物前來造訪。 這種藤本植物與數種迷人的哺乳動物展現出令人著迷的生態關係。赤腹松鼠(Callosciurus erythraeus)、獼猴(Macaca mulatta)和果子狸(Paguma larvata)都會前來尋覓花朵中豐富的花蜜。這些動物靈活地沿著藤蔓攀爬,接觸成熟的花朵,拉扯探索,試圖穿越由緊密融合的花瓣形成的巧妙屏障,尋找其中隱藏的甜蜜獎賞。只有當適當的力量施加在正確的位置,花瓣才會彈開,讓動物接觸到花朵基部的花蜜,同時將花粉彈射到覓食動物的鼻端。當動物繼續前往下一叢花朵時,它帶著粉狀花粉,不經意地將其「傳送」到下一朵成功開花的柱頭上——從而促成授粉。這種以花蜜作為交換的互惠關係,凸顯了植物與動物之間的共生互利,雙方各取所需,相得益彰。 然而,嘉道理農場暨植物園的研究揭示了一個有趣現象:並非所有訪客都能完美履行這份契約。獼猴常粗暴地扯斷花序、撕碎花朵以獲取花蜜。此舉不僅傷害植株,更導致植株無法結果。只有有耐心並觸覺靈敏的果子狸和赤腹松鼠(某種程度上),能輕巧地撬開花瓣,讓花朵保持完整以完成有效授粉。 在園內葛先生花園(Walter Kerr Garden)藝舍的後方,便可見一株巨大的白花油麻藤。請注意:花朵基部與種莢上覆蓋的黃褐色絨毛可能引發皮膚過敏,觀賞時請勿觸碰。您只需抬頭仰望,思考這種令人驚嘆的互動關係如何演化,以及這種藤本植物如何以多種方式支持其生長森林的生態系統,便能感受大自然的奇妙與和諧。 |
穿心藤 (Amydrium hainanense)花期:九月至十二月 根據植物學記錄,香港雖是彈丸之地,卻孕育逾 2,300 種原生植物,數量驚人。更令人驚嘆的是,隨著植物學家持續探索和記錄本地植物群落,這個數字每年都在增長。2021 年,嘉道理農場暨植物園的植物學家確認了穿心藤為香港的新記錄物種,此前數年它曾被一位本地教師兼業餘植物學愛好者在大嶼山首次發現。該物種最早於 1979 年由海南島的植物學家首次描述命名。 穿心藤以自攀附藤本的姿態生長,依靠黏性氣生根將其繩索狀的莖幹牢牢附著於樹幹之上。它屬於天南星科,與芋(Calocasia esculenta)和泰坦魔芋(Amorphophallus titanum)同科。這種植物最為顯著的特徵是其卵形、佈滿不規則的穿孔的葉片,葉片蠟質綠色,如同大自然精心雕琢的藝術品。 嘉道理農場暨植物園的工作人員前往大嶼山實地考察,拍攝了整株植物、葉片、花朵及果實,並採集標本以進行正式鑑定,以證實該物種在港分布。這些標本不僅確認了植物身份,如今更永久保存於嘉道理農場暨植物園的植物標本館中,成為重要的科學記錄,標誌著香港植物探索歷程的新里程碑。 |
裂葉秋海棠 (Begonia palmata)花期:六月至八月 秋海棠屬以其迷人的葉色與豔麗的粉橘花朵聞名,是盆栽與園藝界的寵兒。作為全球最大的開花植物屬之一,該屬包含逾 2000 個物種,分布於中南美洲、非洲及亞洲的熱帶與亞熱帶地區。僅在中國便有超過 200 種原生秋海棠,其中許多僅見於特定區域或山脈。裂葉秋海棠自然分布於華南及印緬地區的鄰近國家,是香港五種原生秋海棠之一,常見於高海拔地區,從蔭蔽的林下層到相對開闊的山坡皆能生長,尤喜潮濕環境,在理想條件下可形成茂盛群落。 香港的裂葉秋海棠最引人注目的特徵,是其葉片色彩的高度變異性:多數植株葉色呈均勻深綠,有些則雜有淺綠或銀白斑塊,更有部分帶深紫紅斑紋。夏季花期時,單性花(雌雄異花)的花被片色澤從鮮粉紅至白色不等。植株可高達 60 厘米或更高,莖與葉柄密佈短小的紅色或黃褐色絨毛。當在林木蔥鬱的山坡上遇見一片這樣多彩的草本植物叢,那景象確實令人驚嘆不已。 其學名中的「palmata」特指其「掌狀」葉片,而中文名稱「裂葉秋海棠」則直接反映了其葉片不規則分裂的獨特形態,如同張開的手掌般優雅舒展。 |
我們誠邀您到訪嘉道理農場暨植物園,觀察這些值得注意的物種在不同花果期的獨特風貌。透過認識和欣賞香港的原生植物多樣性,我們都能為保護這些自然瑰寶盡一分力,讓它們得以世代傳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