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園和自然保育區 - 我們的山丘
恢復恆久的森林
植物園和自然保育區 我們的山丘 漫遊我們的山丘
種子直播實驗

香港的森林覆蓋面積大約佔陸地面積的25%,然而幾乎所有的森林,都是新近形成的次生林--原生植被早已隨著人類在該區域的定居,遭破壞殆盡。香港典型的次生林林冠整齊,結構單調,通常只有一個或少數幾個樹種佔據絕對優勢。此外,次生林林下的幼苗稀少,自然更新率緩慢,顯示出森林正向演替的進程遲緩,甚至停滯。

如果種子散佈過程受到限制,演替後期的物種將難以進入次生林並進行自然更替。香港現存的樹木超過300種,種類相對豐富,但是多數種類僅殘留在風水林或山地峽谷的破碎化生境中。景觀水平上種源的缺乏,以及傳播者的缺失(例如鳥類和哺乳動物),使香港次生林的演替進程,前景黯淡。

為恢復物種多樣性、加速正向演替的進程,一些學者提出了更為積極的次生林恢復措施。方法之一是種植苗圃繁育的樹苗,快速增加多樣性,但這種方法需要消耗大量的勞動力和資金。另一種方法是‘直接播種’,將種子直接埋在泥土中或者地面播撒。在實際操作中,埋土播種比地面播撒的應用更為廣泛。雖然埋土播種能夠提高種子的萌發率和定植率,但是地面播撒擁有更大的優勢:能夠覆蓋更廣闊的範圍,並且在偏僻、人工難以應付的地形上操作。鑒於香港地形極為陡峭,地面播散似乎是更加適合的方法。此外,與埋土播種相比,地面播撒也更‘直接’,能更好地模擬自然條件下種子散播與定植的過程,因此也更可能揭示香港次生林自然更新失敗的原因。

熱帶地區次生林的恢復實踐中,關於直播方法的效率,鮮有人研究。為了得到科學的依據,以指導種子直播方法在香港、以及更大範圍的應用,本園開展了一項野外實驗,監測不同本地樹種在種子地面直播方法中的表現。2016年,我們在園內一片經過70年自然恢復的次生林中,建立了10個樣方。從2016年1月至2019年12月,我們在樣方的地面上,陸續播撒了17個本地樹種的種子,並每月記錄種子的萌發情況和氣象因子數據。目前實驗仍在進行之中,相關結果會在實驗結束之後發表。